首页

搜索 繁体

第971节(1 / 3)

“其法有二,一曰损有余,二曰补不足。夫损有余者,取前朝皇室勋贵旧地以安百姓;复补不足者,辽东虽然苦寒,却也又沃土千里,可招徕无地农民以耕之,不数哉,皆为良田矣!”

原本辽东地区在明朝开发之下,到明末农业已经极为发达。

结果,在老奴、洪太两代人的“努力”下,早已经变成千里荒地、民不聊生的局面。

如今辽东即下,那么重新移民垦殖,充实辽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至于后世吉林、黑龙江以及蒙东一带,由于几乎都是荒地,自然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曰:禁海令。自明成祖下西洋以后,前朝多海禁,沿海百姓皆苦之。”

“及朝廷力衰,走私横行而朝廷不能得其利,此亦前明之弊也。”张顺继续道。

“故而,本王下令开海,由朝廷、坐商、海商三家联盟,三家分利,以为长久之计,一改明初明成祖一家独大之弊。”

“好,这个好!”孔贞运听了张顺这话,不由满意的点了点头。

毕竟当初明成祖一干人等拿胡椒、苏木折俸之事还历历在目,让一干官僚心有余悸。

如今张顺定下了三家分利之策,至少大家的俸禄有保障了不是?

“三曰:重农抑商。”张顺又笑道。

“据本王所见,山西之铁,造而为针,东可行销朝鲜日本,西可行销吐鲁番以西。其民不耕不稼,亦可生活。”

“杭州、宁波之民,购他处之生丝、丝绸、茶叶等物,继而出海,获利亦数倍不止,堪称富足。”

“前明不以此为利,反而听之任之,实乃国之大弊。”

“以本王之见,外海既开,那么内河、内海及驿道皆可开之,以供商人出入。”

“百姓得其利,朝廷得其财。”

“此亦理所当然耳!”孔贞运倒也没说些什么,反倒十分信服点了点头。

原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明末以来,以张慎言为代表的一干士人已经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开始鼓吹“工商皆本”,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那山东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齐国就以“鱼盐之利”富甲一方。

耳濡目染之下,山东出身的孔贞运对此倒也无甚偏见。

只是他还是皱了皱眉头,提醒道:“民以食为天,若是天下百姓皆逐利而去,坏了田业,那边是罪莫大焉!”

如今天灾连连,哪怕自他进京以来,陕西、山西等地也不知上报了多少灾荒,张对此当然心知肚明。

他闻言便笑道:“夫食不足,故有天灾人祸,更兼人多地少之故,此亦前明之弊者四,亦我所谓‘殖民拓业’之本意也!”

“今辽东虽广,不过我中国一大省。若再往北垦荒,亦不过增添一二。”

“吾闻南北墨利加之地,土地肥沃,百姓稀少,西人谓之新大陆,以与旧大陆相别也!”

“待到海路畅通,若能移民与一二三,亦不失长治久安之策!”

“啊,这……”孔贞运听到这里,不由吃了一惊。

兹事体大,依照他的见识,一时间竟无法分辨出其中的利弊出来。

这听起来好像是件好事儿,但是中国素来都是招徕百姓,没有把百姓往外面推的道理啊?

“五曰:蓄奴婢!”张顺眼见孔贞运不吭声,便继续讲述道。

“大明开国之初,百业凋敝,明太祖朱元璋只允许官吏勋贵蓄养奴婢,余则一概不准。”

“然如今江南富庶之家,每每蓄养奴婢者数百数千不等,此诚有违圣人之教,亦非王者所忍。”

“本王欲尽释天下奴婢、贱民,许以平民身份,编户齐民,不知如何?”

“此诚圣人之道也!”那孔贞运闻言不由连声称颂道。

不管哪一朝哪一代,释放奴婢之举亦是善政。

那孔贞运眼见张顺有如此魄力,不由夸赞不止。

不过,他还是忍不住提醒张顺道:“殿下固然是好心,微臣怕只怕有些人曲解了殿下的意思,酿成祸患!”

“什么祸患?”江南地区的奴仆大半已经逃亡,这一次自己正合顺水推舟,一次性解决问题,为何你还这般说辞?

“辽东!”孔贞运不由伸手往东北一指道。

“哦?你说是他!”张顺这下子恍然大悟,随即又冷笑起来。

辽东之殇

“殿下!”张三百见了张顺,连忙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礼道。

“起来吧!”张顺上下打量了一下,眼见帅气逼人的张三百脸上多了几分风霜,忍不住笑道,“瘦了!”

“末将瘦了不要紧,只要天下肥了就行!”张三百一板一眼的回答道。

“你这个人呐,还是这般无趣的很!”张顺摇了摇头笑道。

这种人说好听点叫高冷,说难听点叫作“没嘴的葫芦”,若非由自己罩着,就是挨欺负的命。

甚至张顺怀疑他父亲当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