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3《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六年正月二十二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4《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六年正月二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5萧奭:《永宪录》,第87页。
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皇考未登梓宫前,仓猝之际,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1故而被世宗申斥。
世宗即位之后,允许圣祖位下生有成年皇子的后宫主位出宫,“各随其子归养府邸”2。故而,宜妃移居至其第一子和硕恒温亲王允祺之府邸,3在那里度过晚年,于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逝,享年七十四岁。
[封谥释义]
宜妃的封号为“宜”,因为当时制度尚未健全,所以此封号是取自汉文喻意,满文方面未作意译,仅音译作“i”4。至宜妃薨逝之后的乾隆年间,当时制度规定后宫主位封谥之满文必须意译,故而将宜妃之封号重新意译作“giyangga”5,意为“有理的”。
[考证o姊妹]
在以往研究中,一般均称盛京佐领三官保有两位女儿入宫,其中姐姐封为宜妃,妹妹封为贵人。但是,目前经过考证,宜妃应为贵人郭络罗氏之胞妹。
清代官方所修的《玉牒》中,宜妃与贵人郭络罗氏均只被记为“三官保之女”,并未说明谁为姊、谁为妹。民国初年张采田所著《清列朝后妃传稿》中,亦只称:“贵人郭络罗氏,三官保女,生皇子允,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正文及所引史料均未提及长幼问题。6最先提出长幼次序者,是唐邦治所著《清皇室四谱》,其称:“贵人郭啰罗氏,宜妃之妹,康熙十八年生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二十二年生皇子允。”7其后的《清史稿》亦因循唐氏之说法,称贵人郭络罗氏为宜妃之妹。
但是,正如唐氏在《清皇室四谱》前言中所称:“惟后妃生卒,玉牒不载,故不能悉详。”8既然如此,唐氏得出贵人郭络罗氏为宜妃之妹的结论,是否
——————————
1《国朝宫史》卷3,上册,第17页。
2《世宗宪皇帝实录》卷40,雍正四年正月戊戌条,《清实录》,第7册 ,第593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上册,第209、210页。
4《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5《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6张尔田:《清列朝后妃传稿》传上,民国绿樱花馆刻本,第101页a、b。、
7唐邦治:《清皇室四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辑)》,第63页。
8唐邦治:《清皇室四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辑)》,第2、3页。
有可靠之根据,值得探讨。
目前,通过对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的整理,已知三官保两女之中,姐姐布音珠在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以二十五岁寡妇之身份被选入宫中,妹妹纳兰珠在康熙十六年正月二十一日以十八岁秀女之身份被选入宫中。而根据圣祖《御制文集》所收康熙十六年诏封七嫔之上谕,所属日期为“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1,当时布音珠尚未参选。由此可知,宜妃应为贵人郭络罗氏之胞妹。
四、端嫔
[简介]
圣祖端嫔,正黄旗包衣董氏(董佳氏),员外郎董德启之女,名乌鼐。康熙二年九月初六日,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于同年九月二十日入宫,属格格级。原服缎疋数不明。康熙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晋升为服十二匹缎。康熙十年三月初九日,生第二女。同年,晋封为小福晋级。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诏封为端嫔。同年八月二十二日,以侍郎杨正中为使,册封为端嫔。康熙五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薨。同年九月初九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圣祖端嫔出身抚顺董氏,是入旗的汉人,其入旗的始祖名为董文选,在清初被编入包衣旗籍,是正黄旗包衣第五参领第二旗鼓佐领下人。董氏家族从国初就担任旗鼓佐领一职,董文选之玄孙董德贵,以包衣佐领从征,因功封为二等轻车都尉,使家族跻身军功世家之行列。董德贵之子董殿邦承袭爵位后,仕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又跻身高级官员之行列。端嫔之父名为董德启,其名亦作“董达齐”,是董德贵的叔父,仕至会计司员外郎,在康熙十八年十月去世,2是内务府的中级官员。3
[宫廷生活]
根据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康熙二年九月初六和初九两日,孝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