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82节(2 / 5)

第50册 ,第26519页。

3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50册 ,第26525页。

中,以小朝廷的身份延续宫廷的运作。对于小朝廷而言,“皇帝”的婚姻势必是相当重要的事务。

1920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对时年十五岁的宣统帝提出了婚事的请求。当时,徐世昌膝下有两位女儿,第一女十七岁,为嫡室夫人所出;第二女十六岁,为庶出。徐世昌通过当时的内务府大臣世续,向小朝廷表示了“欲许婚清帝”的意愿,并且将两位女儿的照片交入小朝廷中。1数日之后,清室的长辈敬懿太妃(献哲皇贵妃)和端康太妃(温敬皇贵妃)表示:“清帝年岁尚幼,正在求学之际。拟援照穆宗、德宗两皇帝之先例,于清帝年十七岁之时,再行举行大婚。”2

虽然徐世昌的议婚被两位太妃应付了过去,但是这件事情也使得小朝廷把宣统帝的婚姻提上了日程。在1921年,近派宗支的和硕醇亲王载沣、郡王衔多罗贝勒载洵、郡王衔多罗贝勒载涛以及内务府大臣世续、“帝师”陈宝琛、朱益藩等开始讨论“大婚”事宜。最终在咨询过宣统帝以及太妃们的意见之后,开始着手办理“选后”事宜。“选后”的核心条件,即“必须是蒙古王公或满蒙旧臣家的女儿”3。

已知的史料显示,在1921年和1922年两年中,对于宣统帝大婚的对象有过两次重要的变化。根据时任内务府大臣绍英的记载,1921年2月时,清廷是准备与那王府联姻的。4所谓那王府,即蒙古赛音诺颜旗札萨克和硕亲王那彦图,其姓博尔济吉特氏,是清末民初最知名的蒙古王公之一。但是,这个想法没有持续太久就遭到了改易。同年6月1日,小朝廷的王公大臣将四位闺秀的照片交入宫中,这四位分别是蒙古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贡桑诺尔布之女乌梁海济尔莫特氏、正白旗满洲云骑尉员外郎良说之女瓜尔佳氏、镶黄旗蒙古候选同知端恭之女额尔德特氏、镶黄旗蒙古

——————————

1《清帝议婚》,《小公报》1920年11月20日,第3版。

2《议婚消息》,《小公报》1920年11月25日,第3版。

3溥佳:《溥仪大婚纪实》,文安主编《清宫轶事》,第158页。

4绍英著、张剑整理:《绍英日记》,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505页。

5谨按,喀尔喀赛音诺颜旗札萨克和硕亲王那彦图生有五子三女(另有子女夭折)。其长女称“三格格”,光绪年间嫁入肃王府。次女称“四格格”,宣统初年嫁人睿王府。幼女称“五格格”,民国初年嫁入蒙古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齐公府。据笔者所知,这三位格格的年纪应该均年长宣统帝不少,所以原拟嫁与宣统帝的有可能是那彦图的孙女。

文绚之女额尔德特氏。1当时宫中对这四位闺秀似乎还算满意,但是在6月23日,宣统帝的本生父和硕醇亲王载沣表示:“端恭之女在教养局织袜,常在街上行走,似不甚恰当。”2所以“奉主位谕,此次所进相片均可发还,即作罢论。”3第一次“挑选”也就这样结束。4

到了1922年,开始了新的挑选。根据溥佳5的说法,经过几轮初选,最终只剩下了四家的闺秀,分别是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和硕温都尔亲王阳仓扎布之女博尔济吉特氏、正白旗满洲候选道轻车都尉荣源之女郭布罗氏、镶黄旗蒙古候选同知端恭之女额尔德特氏和镶黄旗包衣都统衡永之女完颜氏。

这四位闺秀的照片被呈给宣统帝,由宣统帝“钦选”。根据宣统帝自己后来的回忆:“我把这个符号,画在文绣的照片上了。可是我在当时所认为的这个‘良缘’,却被某一太妃的‘母权’所给冲散。她不满的理由是:文绣家既贫寒,相貌又不怎么样。于是……我也就得放弃成见,重新另挑一次。这次我的铅笔则是落在郭布罗o婉容的相片上了。论家底,论容貌,这位太妃满意了,可是却又有一位太妃提出了一个‘公平合理’的折衷新方案来。那就是:‘文绣既是一度中选,岂能遗弃,可纳她为妃!’于是……婉容当上了皇后,文绣做了淑妃。”6而根据《我的前半生》定本的描写,前一位“太妃”就是端康太妃(温敬皇贵妃),后一位“太妃”则是敬懿太妃(献哲皇贵妃)。7

从宣统帝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婉容是端康太妃(温敬皇贵妃)所中意的,

——————————

1绍英著、张剑整理:《绍英日记》,第516页。

2绍英著、张剑整理:《绍英日记》,第520页。

3绍英著、张剑整理:《绍英日记》,第521页。

4谨按,这四位闺秀之中,第一位乌梁海济尔莫特氏,其父贡桑诺尔布与那彦图一样,是清末民初炙手可热的蒙古王公之一。第二位瓜尔佳氏,其父良说是清末大学士荣禄的堂侄,亦即是宣统帝的生母和硕醇亲王载沣嫡福晋瓜尔佳氏的从堂侄女,从血统上讲,是宣统帝的远房表姐妹。第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